国家植物园第二届苦苣苔植物展今日开展

10月24日,国家植物园第二届苦苣苔植物展在国家植物园(北园)盆景园内拉开帷幕。


本次展览展出大岩桐属(Sinningia)、扭果苣苔属(Streptocarpus)、垂筒苣苔属(Smithiantha)、石蝴蝶属(Petrocosmea)、报春苣苔属(Primulina)等10余属百余盆植物,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瑶山苣苔。


苦苣苔是苦苣苔科(Gesneriaceae)植物的简称,全球约有160属3800余种,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、非洲、欧洲南部、大洋洲、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热带至温带地区。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溪边、林中、石上和洞穴中,因此常被称为石壁或洞穴口的精灵。根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,苦苣苔科分为三个亚科,即苦苣苔亚科(Didymocarpoideae)、大岩桐亚科(Gesnerioideae)、弯花木亚科(Sanangoideae)。这些不同亚科的植物在形态、生长习性等方面各不相同,共同构成了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。


中国是苦苣苔科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,约有45属800余种苦苣苔科植物,尤其是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石灰岩地区有着高度的物种多样性,其中不乏中国特有属和特有种。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属有:广义报春苣苔属(Primulina)、广义马铃苣苔属(Oreocharis)、石蝴蝶属(Petrocosmea)、半蒴苣苔属(Hemiboea)、石山苣苔属(Petrocodon)、长蒴苣苔属(Didymocarpus)、吊石苣苔属(Lysionotus)、蛛毛苣苔属(Paraboea)、芒毛苣苔属(Aeschynanthus)等。


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相对狭窄,许多种类仅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生境中。在中国,它们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的石灰岩地区,尤其是云南、广西和贵州等地。这种狭域分布的特性使得苦苣苔科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极高,一旦其生境遭到破坏,这些植物就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。目前,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野外生存状况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,其中4种苦苣苔科植物已被列入2021年版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》,包括辐花苣苔(Oreocharis esquirolii)、瑶山苣苔(Oreocharis cotinifolia)、报春苣苔(Primulina tabacum)、秦岭石蝴蝶(Petrocosmea qinlingensis)。

瑶山苣苔(Oreocharis cotinifolia)
本次展览得到了广西植物所、北京苦友、天津花友、郑州花友、重庆花友、深圳花友等的大力支持。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(10月28日逢周一闭馆一天)。
亭亭玉立的苦苣苔点缀秋的淡雅,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王国感受这些精灵的魅力!
精品赏析

[S737嘟嘟乌]非洲堇

大岩桐杂交种

断崖女王

[女主唱]套筒

[魔法森林]非洲堇

[雪豹]堇兰

启无石蝴蝶

短茎半蒴苣苔

中华石蝴蝶

[仰慕者]套筒

斑叶草

[伊莎贝拉]套筒

[乐符]报春苣苔

[勺子女孩]非洲堇

[魔法蕾丝]非洲堇

[天生星途]非洲堇

[蓝风铃]迷岩

[混沌理论]非洲堇

[魔法喷泉]重瓣迷岩

[敲开天堂的门]非洲堇

[梅钿]非洲堇

[珍妮弗]大岩桐

[春日曙光]非洲堇

[长生不老药]非洲堇

[紫锂辉石]报春苣苔

线萼报春苣苔

[霓虹都市]岩桐
资料提供丨王苗苗 秦嘉泽
照片丨王昕
编辑丨王昕 孟沁蓓
审核丨陈雨 王苗苗
